医用防护服是指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清洁工等医务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时使用的防护用品。它具有隔离细菌和有害超细颗粒的功能。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大的医疗防护装备生产加工基地。全球每年使用约1.8亿件一次性手术服,其中60%在中国生产和加工。尽管如此,到2020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防护服和医用口罩已成为短缺的防护性医用材料。防护服短缺的原因与防护材料不足、库存少、企业春节假期等因素有关。
1.医用防护服的发展历史
1.1医用防护服材料的发展历史
防护服从20世纪20年代早期开始使用。为了防止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污染无菌手术室,保护患者免受医务人员携带的微生物感染,使用了特殊的外科防护服。初的医用防护服材料相对简单,棉质材料用于制作外科防护服。手术中,外科医生发现用这种材料制成的手术服在干燥时可以阻止细菌的渗透,但一旦手术服被汗水等浸泡,防护服就无法抵抗细菌的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军事需要,美国陆军开发了一种经过氟碳化合物和苯化合物处理的高密度机织物。经处理的高密度织物的防水性能大大提高。二战结束后,民用医院开始使用这种经过氟碳化合物和苯化合物处理的高密度织物作为医用防护服的织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HIV(HIV)、乙肝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传播病原体的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病例不断出现,人类对病原体的认识不断加深,逐渐意识到自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受到感染的风险。医用防护服产业的发展受到各国的关注。此外,随着新材料的不断研发,世界各国都开展了医用防护服材料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推动了医用防护服产业的快速发展。
1.2医疗防护服的类型
医用防护服按使用目的可分为日常工作服、手术服、隔离服和防护服;按使用寿命可分为一次性和可重复使用型;根据织物的组织结构,可分为机织物和非织造布及复合材料